做梦都想自然醒 偏偏失眠梦难入——失眠案例
案例:
李某,49岁,销售经理。一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,渐出现入睡困难,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半个小时到几个小时都不能入睡,或好不容易睡着了,又容易中途惊醒,醒后不能再入睡。感觉自己一晚上都在做梦,醒来以后觉得自己非常疲倦,没有得到休息感,同时伴有白天精力下降,觉得头晕疲倦,记忆力下降。一周前李某的上述症状更加严重,有时整夜不能入睡,并伴有心慌、气短等症状。李某非常担心自己的睡眠,认为每天必须睡足八小时,晚上睡不好,白天就想补瞌睡,常常躺在床上,结果晚上更加睡不着。李某到医院就诊后,医生考虑患者存在“睡眠障碍”,给予其睡眠健康教育和小剂量的睡眠药物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李某的睡眠障碍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。
案例分析:
1.睡眠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?
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睡眠之中。在睡眠中,人体开始存储能量、恢复身体功能、清理细胞“垃圾”。截至2016年,中国有熬夜习惯的人超过23%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.2%。睡眠障碍也是较多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。
2.我们为什么会失眠呢?
人的大脑里面有主管睡眠功能的睡眠中枢(睡眠泵),在人获得足够睡眠需要量的时候,睡眠中枢不会启动。在人出现身体与精神疲劳时,或者进入睡眠的周期时(这个周期受到日光的调节),会影响脑内调节睡眠递质的分泌,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,从而触发睡眠。在外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睡眠中枢会产生“睡眠波”这种独特的慢波,且会逐渐抑制整个大脑功能,人就进入逐层睡眠状态。年龄越小的人,睡眠中枢的功能越好,睡眠功能启动的时候,甚至无论外界环境怎样都可以入睡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睡眠中枢在遇到某些干扰的时候,就不一定会进入睡眠状态了。
3.不睡够八小时,就是失眠吗?
每个人对睡眠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,只要睡眠量能满足第二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够了。机械地强迫自己睡够一定的时长,是不合理的。越是这样思绪万千、越是强迫自己的人反而越容易失眠。有的人非得要求自己每天睡满八小时,睡不了八小时就会反复担心、焦虑,最终会导致失眠。换言之,是我们的心理因素造成了失眠。
4.失眠的非药物干预有哪些?
(1)自我放松联想法:在脑海里挑选出一幅美丽的能让你心静的场景,配合轻柔的音乐,让飘忽的思绪集中到一点。比如,你可以回忆小时候见过的漫天繁星闪烁的萤火虫、夜晚宁静的大海,随着音乐调整呼吸,脑海里面想着这些安静的场景,慢慢静下来,做到“先睡心再睡身”的状态。
(2)食物助眠法:食用热牛奶、百合、小米等睡觉前可以喝上一杯热乎乎的牛奶,不要在睡前喝咖啡、绿茶这类会让大脑兴奋的食物或饮料。
(3)不要把闹钟放在看得见的位置:若在睡觉时,将闹钟或者手机等具有时间提示功能的物件,正对着有睡眠障碍的患者,会给他造成极大的负性心理暗示—失眠者会频频查看时间,以确认失眠的事实,反而增加了失眠的焦虑情绪。
(4)书本电影助眠法:躺在床上实在睡不着时,可以选一本自己不爱看甚至是枯燥至极的图书认真地看,或者看些节奏特别缓慢而且情节单调乏味的电影,看着看着或许你就困到不行了。
(5)把床还给睡眠:床是睡觉的地方,如果在床上做了太多不属于睡眠的事情,反而会冲淡睡眠行为和床这一特定物品之间的条件反射。正如我们看到美食图片就会流口水觉得肚子饿一样,我们也需要训练自己的睡眠和床之间的特殊而强烈的条件反射。把睡眠还给卧室和床,在床上看手机和平板电脑时,特殊波段的蓝光会进入我们下丘脑的睡眠中枢,影响和减少褪黑素的分泌。所以爱看电子产品的人会睡得不好。
(6)运动助眠法:睡前几小时适量运动可促进睡眠。对于长期入睡“困难户”来说,白天适当的有氧运动是非常好的助眠方法,做瑜伽、跑跑步、跳跳绳、打羽毛球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。不过,切记临睡前三小时不可做太激烈的运动。
(7)关注呼吸法:拨开思绪,关注呼吸。睡眠的最大敌人就是脑中的纷乱思绪。特别是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了比较大的情绪波动时,躺在床上越强迫自己不去想,反而更容易陷入其中。这时,我们可以放弃抵抗,选择把精神集中于自己的呼吸,同时放松身体,先从手指、脚趾放松,再到手臂、小腿、大腿再到身体、肩膀、脖子,最后到脑袋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会感觉到身体逐渐在入睡会慢慢感觉到困意从周围向自己袭来,那些纷乱的思绪不知道跑哪儿去了,只剩下专注的呼吸,最后,就可以沉沉地睡去了。
(邱田)
TAG: 失眠,案例,失眠案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