赴韩整容大军
那么,赴韩整容是否更靠谱呢?
来看看应运而生的赴韩整容中介。这些中介提供的服务都大同小异,包括手术咨询、翻译、联系医院等。微博上输入“韩国整形中介”,相关用户就有500万个。
这些中介常在社交媒体上做推广,比如在微博上刊登成功案例或广告来吸引消费者。也有一些暗箱操作手法,比如2013年,29岁的重庆女孩闵阙凡赴韩旅游,行程中旅行团安排了一系列整形外科咨询体验,最后小闵取消了行程接受了整形,手术结果却非常不理想,小闵几乎毁容。
调查过程中,记者在微博上发现一家声称可以提供赴韩整容维权、砍价的“韩国整形交流群”,于是申请加入该QQ群。入群条件是必须加群主QQ验证通过验证,没想到记者与群主互相加了好友后,群主并没有直接邀请记者进入QQ群,而是向记者推荐起了赴韩整容的项目。
随后,记者在百度上搜索该群主昵称,发现该群主长期混迹各大论坛,发布“赴韩整容中介”广告。据群主介绍,他所在的机构是跨国的整形中介,而他只是负责中国区的业务。如果交易达成,他就会把顾客交给在韩国的同事。
在交流过程中,群主还告诉记者,他们不负责选医院,记者需要自己选好医院,只要由中介带到医院,他们都可以从医院那里拿到提成,绝对“保证质量、保证安全、保证服务、保障在韩国出行。”而这里的服务,指的是车接车送、术后护理、购物陪同。术后如果有问题,还负责纠纷解决。记者询问该中介机构的名字,群主却避而不谈,声称可以给记者看营业执照,但要记者到了韩国才可以。
记者在调查过程中,发现这样的中介数量庞大。他们向消费者介绍韩国的医院,然后在手术费用里提取10%~50%左右的提成。
相对的,这种中介的手术项目报价比在中国医院做高出很多,甚至比韩国整形医院官网上的报价还高出10%~40%左右。
假设韩国人手术100元,中国人会比韩国人贵20元。如果找了中介,医院还要给中介提成。所以最后手术费用就是:120元+中介的提成费用=170元。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做10万元的手术,最终价格会是17万元。
记者执意要求群主说出他工作的中介公司名字,群主最后回复道:“你可以去找其他中介,不相信我们的顾客我们也不会接待。”
此后,记者又向正在发展韩国业务的整形O2O平台美尔贝项目负责人周波求证,周波的回答是:“没听说过韩方会给中国中介办理执照。”
如果真如周波所说,中介无法获得合法的身份,那为什么韩国医院愿意与之合作呢?周波告诉记者:“韩国大型医院里都会专门配备会中文的员工、中国版的网站,商谈的时候都会有专门的中文翻译,根本不需要中介介入。”
换句话说,愿意与中国中介合作的韩国医院,其资质也许并没有中介说的那样靠谱。
互联网突围
可以说,医生资质不明朗,产品监管不明确,中韩两国行业间的信息不对等,都是整形行业急需解决的痛点。如何解决痛点?互联网思维倒是给整形行业带来一些启示。
记者调查发现,在整形行业,有几家公司亮出O2O平台概念,试图改造整形业。现阶段这些平台有两种模式,一种混搭天猫和团购模式,消费者通过平台选择手术项目,并支付订金,确定消费后向医院交付尾款,平台根据消费项目向消费者收取佣金;另一种则是社区模式,消费者通过其他人的分享和推荐选择医院,盈利模式尚不清晰。
以现在很火的整形O2O平台美尔贝为例。许多整形医院近50%的收入都投在了推广上,所以收费居高不下,而互联网为其提供了一个更为经济的推广方案。美尔贝的模式是,整形医院只要向平台缴纳保证金,就可以和平台以团购方式合作,推出团购价。对消费者来说价格适中,医院则依靠平台增加了营销,平台向消费者收取佣金,是三方的共赢。
但这也只是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痛点。更大的问题还是来自缺乏监管,记者在主打社交模式的新氧整形网上,发现一则声讨韩国FACELINE整形外科医院的帖子,发帖人是一名叫宓圆圆的用户,声称赴韩整容失败,至今维权无进展。这篇帖子原始帖已经被删除,新氧整形网给出的删帖原因是:“内容已超出一般帖子的范围,涉及一定的法律范畴。需要对帖子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核实后才可以发布。”
不难发现,不管是美尔贝还是新氧,毕竟只是中间平台,没有权利审核医院资质,“无法为整容的风险负全责”,所以整个交易过程依然缺乏监管。
当然,这些平台也在尝试搭建监管环节。美尔贝就组建了专门的地推团队,对每一家合作的医院进行审核。从经营层面上讲,这一方法并不容易被复制,一是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;另一方面,现阶段我国并没有针对整形医院的考核评级,所以游戏规则是美尔贝在制定,而其他平台可能运用的就是另一套规则了。
总而言之,整容行业最后的消费环节还是需要在线下实施。包括此前提到的药品监管、医生资质审核、行业标准等问题,都需要从行业规则上进行改良。现在看来,也许这需要更有力的力量介入。
[本文共有 3 页,当前是第 3 页] <<上一页 [1] [2] [3] 下一页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