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阖家团圆之际,正有十万中国小伙伴奔赴韩国度过他(她)们的“整容小长假”,而且这种情形已经持续了好几年。
同样的产品在一家医院被列为违禁品,在另一家却被称为先进技术;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韩国专家,可以同时为国内多家整容医院站台;在韩国一台韩国人仅需10万元的手术,中国人需花费17万元,却仍有人趋之若鹜……
从中国到韩国,整形业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,各路人马绞杀其中,乱象丛生。2013年12月6日,山西女孩靳魏坤通过一档名为《许愿清单2》的整容类真人秀节目,赴韩国JW整形医院进行了12项面部整形手术。2014年底,靳魏坤在北京召开记者会,拿出一张在国内医院拍摄的CT,上面清楚显示,靳魏坤的鼻子和下巴都是歪的。随后,涉事的韩国JW整形外科医院却在一份声明中表态:“靳魏坤的手术很成功,不存在问题,没有进行修复的必要性。”
——消费者整形失败,维权困难,只是这条中韩整形链所滋生乱象的冰山一角。从商业角度观察,这个行业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幕生态?其产业链上又有着哪些玩家?混乱市场最终能否被自律和规则有效净化?
正规军和游击队
如果按整形手术总量统计,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2011年曾公布一组数据,美国以311万人次高居榜首,中国则以每年105万人次位居第三,力压同为亚洲整形热国的日本和韩国。来自业内的另一份报告则显示,预计到2015年,中国整形手术的总人数将超过743万人次,到2018年可超过1110万人次,成为全球最大的整形美容超级大国。
市场的确很大。自2013年起,中国内地每年赴韩整容的人数就已超过十万人。过去整形的一般是“需要修复的人”,而现在,“10个整形的人有9个都是纯粹为了美的普通人”。业内人士甚至告诉记者,整形美容消费已经成为中国人继房地产、汽车、旅游、3C之后的另一大消费热点。
各式整形机构的数量因此飞速增长。仅2014年一年,全国的整形机构数量就增长了50%。经过记者调查发现,这些整形机构的经营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。
第一种是公立医院的整形科。记者以患者身份去到重庆急救中心整形科,进入医院后,记者并没有经历一般就医时挂号、收费、取药的流程,而是被一名刘医生接待。记者疑问为什么没有挂号候诊的流程,刘医生回答:“我们是外包的团队,不用按照医院的门诊出诊的规定挂号候诊。”
“外包团队的资质由谁审核?”刘医生解释道:“我们的医生都是急救中心的外科医生,急救中心也会为手术风险负责。”
这种依靠公立医院口碑和医疗资源的经营方式在业内非常普遍。以重庆这家急救中心整形科为例,整形科的医生大多都曾是急救科的外科医生,因为看好整形行业丰厚利润,辞职后经营私人诊所。但资金不多,只能做熟人生意,于是又回头与老东家合作,开设了整形科。
在这种模式下,医生和医院往往财政独立,医生的收入来自手术出台费用,医院会向医生收取一定额度的费用,用以提供场所、器材和设备,也负责审核医生资质。
第二种则是民营医院,在记者调查中发现,相比公立医院,这类医院推广很高调,最爱用的就是打出韩国元素牌,比如“ XX整形,来自韩国”、“XX韩式整形连锁”、“XX整形医院,携手韩国明星御用整形专家”。
而在这些花样繁多的韩国牌中,韩国整形名医金孝宪的出场频率特别高。青岛诺德医学美容、长沙美莱整形美容、杭州时光医疗美容医院等近10家整形医院都推出“金医生坐诊”的广告——金医生忙得过来吗?
为此记者以患者身份咨询了重庆天妃整形美容医院,得到的回复是,“金医生只在月初或者月末来坐诊,需要预约,金医生主刀的手术费也比中国医生高。”
这并不能完全打消记者的疑惑。不过,以上两种都还属于相对上得了台面的正规整形机构。潜伏在台面下的,还有一些美容院。
医疗美容不同于生活美容。一般的美容院除了向顾客提供皮肤护理等生活美容服务项目,绝对不能开展任何医疗美容项目。但一些美容院打擦边球,硬生生地在医疗美容上插了一脚。一是自己悄悄做,低价格低成本,三无产品居多;二是联合外地的营销机构,到北京上海甚至韩国,再请所谓的国外专家来主刀;三是推荐到整形美容医院,拿高额提成,最高能拿到50%的提成。
[本文共有 3 页,当前是第 1 页] <<上一页 [1] [2] [3] 下一页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