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法治愈的“莆田系”医院顽疾
广告花费大,但还是要做。因为不做广告的民营医院很难生存,“急诊科女超人于莺”曾感叹,北京一家福建莆田人开的民营医院(非妇产,非男科),聘请的都是公立三甲的教授主任,硬件设备也没得说,但因为坚决不做任何广告和百度竞价排名,病人寥寥,每月负债数百万。
结果,重营销,在广告上拼命砸钱,几乎成为国内民营医院发展的唯一模式。只不过,背负着“虚假广告”的原罪,这样的广告模式能否持久值得怀疑。
“过分夸大行医水平”和“夸张的广告”成了人们不信任民营医院的主要原因
“莆田化”表现之二:过度治疗依旧,高科技成“新宠”
用广告“忽悠”来的病人,逃不过过度治疗这一关。流程一般是这样:医导、医生和病人聊天,内容近乎洗脑和恐吓——必须马上签字,马上手术,否则后果很严重……
聊天过后,患者的收入情况也知道了。医生就开始因人而异,制定收费方案。没病看成有病,小病看成大病,高价出售三无药品,甚至在皮肤上拉个口子,就说做了微创手术。
近七成的网友表示,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因为相信医疗广告而上当受骗
这类方式好挣钱,但也容易被识破,纠纷不断。于是,新技术成了莆田化医院的“新宠”。以魏则西事件中的DC-CIK细胞免疫疗法为例,在国外临床试验屡遭失败,在国内却摇身一变,成了“斯坦福大学研发,可保一二十年”的治癌新技术。
新技术不仅纠纷少,挣钱的效率也更高。据业内人士介绍,(一个治疗中心)“最低投资50-60万,找家有肿瘤科的医院,建个细胞培养实验室。每个病人4-6个疗程,至少得花15万到20多万,不到10个病人就可以收回投资,剩下的全是利润。”
夸张的宣传,让很多癌症病患把CK、CIK细胞免疫疗法当成救命稻草
因此,许多新的生物医学技术一露面,一些莆田系的投资者们就迫不及待地追捧,在“高科技”的包装下,被到处贩卖。
TAG: 医院莆田化,莆田系,民营医院,莆田系医院,民营医疗机构